黄晴:王毅外长的中国气场

2014年03月09日04:09  京华时报

 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晴

  至于民族自豪和文明自信的问题,确实值得认真讨论。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,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特例,这也是我们自豪和自信的原因。

  外交部长王毅全国两会发布会首秀,谈到办好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三种“气”:要有底气,底气来自于祖国的强盛;要有骨气,骨气来自于民族的自豪;同时还要大气,大气来自于文明的自信。

  发布会上,王毅外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体现了这三种“气”。比如:在谈及中国周边的一些问题和纠纷时,王毅说,“在涉及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,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:该是我们的,寸土必保;不是我们的,一分不要”。又如,在谈到日本某些人搞历史翻案,挑衅钓鱼岛中国主权,发表种种奇谈怪论的问题时,王毅说,“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,我想强调的是,2014不是1914,2014更不是1894,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,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”。话讲得铿锵有力,确实有气魄。

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特别讲究“气”的概念。“气”是生命的象征,在山西农村有个说法,“三寸气在千般用,一旦无常万事休”。气功是中国特有的健身方式,注重呼吸吐纳的内功,确也是一种有效的强体健身之术。在围棋文化中也讲究“气”,气长,则腾挪自如;气短,则处处局促。

  在近现代的中国,“气”还被视为一种精神状态,一种意志力。朝鲜战争时,毛泽东曾以“铁多气少”形容美国。精神状态和意志力,在人类的种种博弈中,确有很大的作用,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当然,“气”也不能是某种虚渺的精神自洽,它要有物质支撑,要有“底”。中国外交的底气足,是中国发展水平的体现。比如,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,固然是因为有国际先例和许可,但更重要的是,中国具有在这一区域“看见”的能力。中国外交每走一步棋,背后都是有国力支撑的,一步一步,走得很稳,很有底气。

  至于民族自豪和文明自信的问题,确实值得认真讨论。有人说,近代的民族屈辱感,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背后的精神动力,这应是一个基本事实。在这一屈辱的过程中,产生了某种文化自卑,这也是事实。从较长时空上看,中华民族的形成,是融合的产物,中华文明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系统,吸纳了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,同时又保持了文明的主体性和延续性。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曾中断,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特例,这也是我们自豪和自信的原因。

  相关报道见14-17版

(原标题:王毅外长的中国气场)

(编辑:SN090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环球时报:莫将公务员薪酬话题一棍子打死
  • 人民日报:深化改革需要“她力量”
  • 法制晚报:记者会数次被“打断”说明啥
  • @徐静波微博 :跪着采访两会的女记者